“我们都退学了,你‘985’,我‘211’”
芥末堆
芥末堆是一个专注于教育产业信息挖掘与传递的行业内资讯服务媒体平台。
关注
本文作者|9 蛋
本文编辑|潘灿
排 版 | 空缺
2016年6月7日,一大早,张明回到学校办理退学手续,各部门老师轮流在离校表上敲章,也没多问,神色平静,似乎不以为奇。
终于集齐十个章,张明慢吞吞地走出校门,回望隐没在夕阳中的大学校园,心情既轻松又伤感,“竟然这么简单就结束了”。一天之间,他的学生时代就这样成了过去,生活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做出相似选择的不只张明一个。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伴随生源的总体下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跨过40%,快速逼近50%普及化的指标线,高等教育逐渐由卖方转入买方时代。或许受此影响,我国大学 39 38193 39 14942 0 0 1410 0 0:00:27 0:00:10 0:00:17 3147 39 38193 39 14942 0 0 1269 0 0:00:30 0:00:11 0:00:19 2677 39 38193 39 14942 0 0 1194 0 0:00:31 0:00:12 0:00:19 2807自动退学率由2002年的0.1%,上升到2006年的2.6%。有专家预见,我国大学生退学人数还会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为何会退学,退学后走上了怎样的道路?芥末堆采访了多名退学大学生,试图通过他们的故事,让当代大学生们在做选择时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目。
选错专业,出国留学重启人生
王煜读过两次大学,专业分别是法律和哲学。
一开始他喜欢哲学,高三参加北大哲学夏令营,获优秀营员,但因高考成绩没过线,未被北大哲学系录取。不过,当时王煜的父母倒很开心,他们早就对儿子说过,“学哲学算什么,毕业找不到工作。”高考成绩出来后,父母便劝他学法律,当国防生,“毕业当军官当律师都好”。王煜想了下,感觉父母说的也不错,“听起来冷酷又热血”,就答应了。
但是,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国防生读起来很辛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背着包在烈日下、泥泞中摸爬滚打,“做不好还要被指着鼻子骂,类似你算什么东西这种,比较严重。”王煜个性比较强硬,感觉不能忍耐。看着昔日一起参加夏令营的朋友畅谈着哲学理想,大谈康德柏拉图,他很不甘心,“感觉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要过这种日子?吃这种苦有什么意义?”王煜开始追问自己。
不久后,他办理了退学手续,“逃离”了中国政法大学,之后留学德国。在那里,艰深的文献、陌生的文化语言、还有只身异国的孤独,另一种考验开始了。
“确实很苦,每天起床看书的时候,月亮还没落下。”王煜说,出国第三个月,他才租到合适的房子,在此之前,自己有20多天没睡过床,40多天没盖过被子。但他坚信,“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事实上,和王煜做出类似选择的人不在少数。东华大学教务处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校自动退学学生中占最大比例的还是出国留学,比例约占八成。
“在国内上大学不是唯一的选择了,兴趣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曾说,就像爱情这个词八十年代才进入中国社会,原来吃不饱、穿不暖,追求兴趣实在太过奢侈,而现在,时代变了。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和王煜一样幸运,某985高校学生曾在网上分享自己退学复读的曲折经历:自己以高于重点线六十几分的成绩,考入某985高校;大三上学期因“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退学;之后,用半年时间复习,再次参加高考,分数超重点线三十几分,但没有被报考的一本院校录取,而是掉到了一所二本省属院校。
“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有做好大学期间的规划,荒废了学业,于是以‘我不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才不想学’为借口逃避现实。”该学生表示,“不要把别的专业理想化了,其实没有哪个专业是轻松的。我后来学的专业比原专业更枯燥、更无趣,好在已经退无可退。”
对此,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一些学生学习并非出于兴趣,而是把“考大学”当作终极目标,将学习功利化、工具化。
陈志武也提到,过去二十来年,中国到耶鲁留学的学生很多,但对金融学真正有激情、有兴趣的很少。很多学生选金融经济类专业,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觉得这类专业比较好找工作。
“他们读书、考试都行,但激情谈不上。”陈志武观察,在美国, 尽管学生的数学平均水平要比中国学生低,但每一份工作大都由对那个专业有激情的人来做,所以在数学研究方面,做得较好的还是美国学生。
因此,储朝晖提醒学生,选择专业、学校时,要对学校、专业以及未来发展有足够的了解,做决定时需要更加理性。如果没有想好自己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而是为了父母、社会敷衍应付,那么即使退学重读,结果也不会改变。
退学之后,感叹名校背景的重要性
张明的退学原因和王煜不同。高中毕业后,张明如愿考入同济大学,所学专业软件工程也是他梦想中的专业。他说,自己一直很喜欢编程,初中就开始自学、参加比赛。
在学校,专业课与其他课程的比例大致为1:1。其中最让张明感到头疼的是英语课,英语课使用统一教材,课文有些甚至停留在“某人发现家里进了贼,连忙叫警察来把他抓住”这种难度上。
张明说,自己在班里英语水平只是中上,但也能查阅全英文编程技术文档,“所以感觉这类课文有些莫名,缺乏深度和美感,很多观点已经和时代脱节,但老师都要求背诵,感觉很烦。”
更令他哭笑不得的是一场“跑步风波”。学校希望学生增强体质,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跑满一定时数,操场设有专人计时,因此每到下课,学生们涌向操场,因为人太多,跑不动,大家只能挤成一团,围着操场一圈圈走着。
“当时大家时间还挺紧的,要跑步就不能吃饭。”张明说,“我当时就想,我这是干嘛呢,多奇怪啊!”从这之后,他开始怀疑在校学习的节奏和效率,并试图寻找“其他课堂”,很快,他找到了。
大二时,张明边实习边上学,常常加班到凌晨,快节奏的生活让他感到每天都在成长,很充实,学东西也很快。时间一长,张明认为二者兼顾太过疲惫,性价比不高,便退学了。
“也可以说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吧!”他笑道,在他看来,这是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只要目标明确,学习的途径有很多,不一定非要留在学校。
但退学后的感受究竟如何?张明说,一开始觉得不用上不喜欢的课,还能赚钱买买买,好开心;后来发现职场远比考场残酷,要为了生计不停奔波,略伤感;“到现在,生活被工作占据,已经很少去想学校的事情了。”
离开学校后,师兄帮他在创业公司找了一份程序员工作,每月工资6千多,比2017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高一些,“还算可以”,同事领导也很和气,只看产出,不看学历。公司来新人,大家还笑着调侃:“介绍一下,这是只有高中学历的前辈,代码写得很不错。”然后获得一片惊奇赞叹。
但是,张明仍坦言,内推是自己退学后获得工作的主要途径。“如果投简历,本科文凭就是底线,学历不够的话,就算过了,也会有HR以此为借口压工资。”
看到昔日的同窗留学海外,入职知名企业,张明有时也会忍不住感叹名校背景的重要性。他回忆,读高三时,曾认为自己成绩好、习惯好,请了一个月的假在家复习,本以为保持现有成绩总不成问题,结果一个月后回来考试,傻眼了,“仅仅及格而已”。
张明说,挑战规则是有成本的,而且这个成本往往很高。
对于张明的“吐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表示,高校教育不能最终给大学生一个满意的“产出”,确实是一部分学生选择退学的重要原因。
他提出,目前的高校教育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第一,大规模扩招不仅使生源质量把关不严,也使教学力量的提高滞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第二,高校办学理念以及对大学功能定位不准确。高校应具备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中,教学理应排在第一位,但现在高校不把精力重点放在教学,而更多致力于科研,使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第三,自主办学不落实,使学校培养不出自己想要的学生。按《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定等都应由高校自主决定,但现实情况是高校并没有自主权。同时,高校教育资源垄断,高校教育缺乏竞争机制,教育质量难以向前推进。
感觉被骗,退学复读多艰难
和张明的“有点后悔”不同,林悦退学后的心情显然更为复杂。
像千万中等生一样,林悦家境普通、成绩平平,敬畏知识的父母对她的学业寄予厚望,可她还是以几分之差,与本科线擦肩而过。
为了念一所“名字里带好大学”的学校,林悦选择了中英合作开办的“HND项目”。据她介绍,“HND项目”属于本科大学里的专科专业,有点像专升本,只不过是从国内升到国外。
得知需要缴纳近十万元学费,林悦的父母有些犹豫,但见她态度坚定,还是决定节衣缩食地支持她,结果入学不到一年,她就受不了了。“实际情况和宣传相去甚远,感觉被骗了。”
看到学长学姐坎坷的求职经历、微薄的工资,她更加意识到自己将要获得的文凭可能一文不值,很难找到工作。回忆当初的选择,林悦直骂自己自作聪明、缺心眼:“报的时候完全没考虑到父母,瞎折腾,现在真的很内疚。”
林悦萌生退意,但教育在父母眼里象征着希望,他们认为“高学历会带来高收入,读书总比不读好”,因此极力劝阻。双方僵持很久,直到今年,林悦生病动手术,在家休息时又提起退学的事,母亲心软了,叹着气说:“退就退吧,你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退学后,林悦打过工,因为工作太累、“吃不了那个苦”,才做半个月就被老板辞退了,之后又做过代购,卖唇膏、面膜之类的物品,但因缺少经验,营收不好,没有坚持太久。不久前,林悦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男生勤奋踏实,还有一年半大学毕业,对她也很好,可她总是高兴不起来。
“我总觉得,他以后会发展得很好,我却注定和体面高薪的工作无缘,什么都不是,完全跟不上他的节奏。”林悦语气低落地说。
父母见她有点后悔,趁机劝说:“读书肯定是最好的出路……女生也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打工不是长久之计。”父母的话,林悦听进去了,于是决定复读。
但和当初退学一样,做决定并不难,难的是过好之后的生活。高中去不了,复读班也要看高考成绩,林悦无处可去,只能在家复习,而这对决心、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极高。
手机、电视、笔记本都在不远处,林悦总是忍不住玩个没完,或是枯坐几个小时,一页书都看不进去。为了对抗诱惑干扰,她尝试回大学图书馆看书,可在图书馆,大家都复习考研,只有她一个人拿着高中课本,“他们看我就像看个傻子一样,有些还指指点点,我要回家,我再也不去了。”
如今进退两难,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林悦压力越来越大,焦虑得整夜失眠。见到这种情况,父母虽然希望林悦接受好的教育,但也不想给她太大压力,他们安慰她,尽力就好,如果真的读不下去,可以跟他们一起做生意。这让林悦感觉更对不起他们。
“所以我真的想尽力尝试一次,不管结果如何。毕竟,父母已经为我付出太多了,我不想让他们继续失望。”
林悦的弟弟也在读高三,如果复习顺利,今年六月,她将和弟弟一起走进高考考场、交出答卷。
事实上,无论是退学“止损”,还是继续坚持,很多和林悦情况类似的学生都左右为难,倍感苦恼。
曾有纪录片描述道:一些学校办学以营利为目的,利用部分地区通讯落后、信息不发达骗取学生家长的信任,滥发文凭,学生支付高额学费,获得的文凭却不被社会认可,不仅无法因教脱贫,甚至因教致贫,命运更加悲惨。“这些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农村出身、考不上一本二本的学生,曾有农村出来的孩子,全家卖了猪,卖了牛,卖了房子,卖了田地,供他一年的学费,而这些学费学生就是不吃不喝,也得四五年才能赚回来。”
因此,不少人将此情境下的退学称作一种“底层理性”“无奈选择”,因为“高等教育有很多光环,但光环背后,依然有一个投入和产出的计算”。
选择需要成本,决定更需慎重
有人因为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退学,有人因为对学校不满退学,也有人因为上当受骗退学……
不管什么原因,退学都有成本,有时候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其本人甚至家庭都难以承受。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首先要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未来想要什么,做足充分准备之后,再做决定。防止未来后悔,也防止上当受骗……
此外,对于已经进入正规高校的学生来说,退学也需慎重。因为,对很多人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我们能够看到,一些人主动离开校园的同时,也有人在努力寻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例如白天蹭课看书、晚上值班的北大保安;用英语送外卖、最终考上川外英语专业的外卖小哥……
正如公务员考试阅卷人罗天所说:“社会可以允许一些‘离经叛道’的人成功,但当我们观察大多数普通人的成功之路,会发现读书升学无疑是扭转个人命运的重要杠杆,是人生最关键的几步。”
可以预见,未来,还会上演王煜、张明这样的退学故事,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北大保安和外卖小哥出现在世人面前。
注:应受访者要求,张明、王煜、林悦均为化名。
本文作者:9蛋
芥末堆 记者
正活在梦想之中的教育记者皮卡然!
RECOMMENDATION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